艺术学院召开美育教学研讨会
2021年11月17日,为凝练共识、总结经验、提升质量,艺术学院召开美育教学研讨会。

金婷婷院长首先强调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有本科生需要修读不少于2个学分的美育课程,我院在过去两年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课程建设工作,现在要进入建设优质课程的新阶段。目前学校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也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挑战,我们要集思广益,制定更加系统性、个性化的美育方案,尤其是实践课程作为连接技能与道德修养载体的重要性,确保美育成效。

罗筠筠教授
罗筠筠教授基于自己的美育研究对美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美育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突出体现为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的三者结合。蔡元培先生作为“现代美育之父”,先后写过37篇有关美育的文章,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倡导“美育救国”。中国传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的诗教与乐教都包含美育的功能。自工业社会形成,现代性问题出现,她举实例说明了美育的“无用之用”——美育没有小用,但有大用。

杨小彦教授
杨小彦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开设艺术鉴赏课程的经验,进一步强调趣味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正能量,抵制低俗趣味,在人才培养中有重要意义。以往的授课经验来看,学生缺乏艺术体验,未来的美育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进博物馆、听音乐会,培养审美能力,开展情感教育。要描述伟大的艺术传统,经典艺术是载体,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随着国力的增强,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艺术学院应推出有体系、有高度、有可操作性的艺术鉴赏类系列课程,成为中大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普及教育的基地。
李燕书记和庄艺敏老师对围绕高水平艺术团、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开展的第二课堂美育实践进行总结。高水平艺术团由艺术专业学生为主,各艺术类社团推荐高水平学生参加,分布在三校区五校园,辐射全校美育工作,带动建设美育第二课堂,成为美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我院作为艺术类社团指导教师,负责11个艺术类社团的指导工作,定期组织培训和展演,提高艺术团美育成效。校园文化方面的特色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艺术展演和社会实践。利用典礼仪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红色元素,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各类公益艺术活动。
我院参会教师也基于自己的工作、研究和思考分享了对美育的认识。彭建楠副教授总结了我院以美育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未来计划,致力于构建艺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美育与艺术教育三位一体的艺术学科体系,在艺术技能、审美素养、人文内涵三者之间形成美育有机体。冯芃芃副教授梳理了美育的历史,介绍了20世纪美国学界基于音乐教育开展的美育研究和对美育内涵的理解。孔庆夫老师总结了中山大学艺术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发展历史,认为先后经历了三个高峰发展阶段,分别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艺术教育中心时期、2018年艺术学院成立至今。参会人员还就具体美育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模块与开课单位、课程评价体系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吴晓枫书记强调,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美育工作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促进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她指出,推进美育工作,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学院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创新,推动美育工作建设;二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具有特色、确有成效的美育教育体系。我们要培育高质量课程,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
艺术学院将进一步完善修订美育工作方案,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构建具有中大特色的美育体系。
文案 | 陈探宇
供图 | 罗筠筠 冯芃芃
初审 | 冯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