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报|多学科视角下的岭南音乐对话
9月19日仲秋时节,人文工坊第21期“多学科视角下的岭南音乐对话”在中山大学永芳堂如期举办。
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民乐教研室主任胡妍璐老师担任召集人与主持人,汇聚众多领域专家学者共探岭南音乐价值。活动依托中山大学人文学部搭建的跨学科交流平台,获2025年度广东省社科联青年学术工作坊立项支持。

工坊现场
上半场
1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董波教授发言。董教授围绕“田野与课堂之间:艺术人类学研讨课与非遗传承协同机制”展开分享。她指出,艺术人类学是融合艺术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注重实践,以人类学方法研究艺术,关注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功能而非仅审美,其核心价值契合国家非遗保护、高校美育及思政教育需求,助力培养中华文化自觉与自信。

董波教授发言
中国艺术人类学于2006年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推动下逐步发展。该学科源于西方理论,立足中国田野调研,关注当代文化解释与非遗活态传承,传承费孝通先生“面向现实,求真务实”理念,历届学术会议聚焦文化遗产、舞蹈人类学等议题,推动学科体系完善。
在协同实践层面: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大湾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近距离接触广府灯等非遗项目、参观广州文化馆新疆乐器展感知多元文化构成的城市声音景观,以及周口师院联合学者与传承人打造非遗新剧目《上元会》等案例,实现学术与传承互动。高校教学中开设艺术人类学小班课,以线上线下结合、模拟田野调研、邀请传承人参与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完成多项省级、校级及国家级大创项目,实现从“观看者”到“行动者”的转变。
关于学科与非遗保护,董波教授反对将非遗仅置于博物馆,主张以文化整体观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为其提供展示与创新舞台;跨界融合方面,呼应“新文科”理念,探讨艺术与科技、多学科的融合可能,同时强调艺术需保持人性完整性与情感表达本质。未来希望获得更多支持,完善高校艺术人类学与非遗教育结合模式,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与研究力量。
2
客家筝派传承人、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饶蜀行副教授发言。饶老师拥有古筝演奏专业背景,自幼受从事相关专业的父亲影响接触古筝,熟悉客家、广东音乐等筝乐。他围绕广东三大乐种(客家、潮州、广东音乐)的古筝流派艺术风格展开分享,结合自身经历与教学观察,解析各流派特色及传承现状。

饶蜀行副教授发言
广东三大乐种下的古筝流派风格差异显著,如同不同地域方言般易于区分。客家筝风格大方、典雅质朴、且好似常有“家国情怀”;潮州筝委婉、细腻秀丽;广东音乐筝则活泼轻快、华丽,且更接地气。这种风格差异源于历史与地理因素:客家人祖先源于中原,辗转定居山区,文化保存相对稳定,筝乐仍带中原韵味;潮州筝包容性较强,吸收外界元素较多;广东音乐有近300年历史,从明朝发展至今,包容性最强,随时代不断吸收融合。地理上,客家人多居山区,注重文化保护,筝乐风格变化小;潮州、广府地区对外交流更频繁,筝乐吸收外来元素更丰富。
技法层面:左手技巧上,客家筝上滑音较多,凸显清高气质;潮州筝下滑音明显,尽显委婉特质;广东音乐筝柔弦位置靠后,极具地方特色。右手技巧上:客家筝追求简洁,潮州筝注重加花变奏,广东音乐筝则通过特定节奏处理强化风格,且三大流派均需结合加花与变节奏展现风格。曲式结构以客家筝经典作品《出水莲》为例,多由慢板(4/4拍)、中板(4/2拍)、紧板(4/1拍)三段组成,节奏逐渐加快,且常采用套曲形式。记谱与演唱上,客家筝用“工尺谱”、潮州筝有独特记谱方式;同时饶老师还强调了“唱得出来就能弹得出来”是传统曲目的学习关键,记谱与演唱直接影响演奏风格。
此外,饶老师还指出:传承现状面临诸多困境——传统音乐场景缺失,日常难见传统音乐身影,大众接触机会减少;年轻一代及学生对传统音乐学习重视不足,高校教学中传统基本功培养被忽视,学生虽能掌握现代复杂作品,却难以驾驭传统筝乐。饶老师认为仍需要让学生加强对传统作品的学习与感悟,要有深入研究和品味的耐心细心,多听、多唱,从模仿出发、逐渐加深对传统曲目中韵味的把控。
3
与谈环节




徐翌茹教授首先肯定了董老师在跨学科教学上的落地成果,认为其以非遗和艺术人类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多学科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她重点指出,该模式打破了人文学科“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通过“静态知识+田野调查”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中提升科研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同时,她也提到田野调查对学生的综合要求极高,不仅锻炼访谈与理论提炼能力,更能培养复合型素养,这种模式对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王天乐副教授表示两位主讲人的分享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使“跨学科”有了具象化呈现。作为美术方向的研究者,她指出艺术人类学具有跨领域适用性,可贯通音乐、美术等门类,其核心聚焦“人的文化”,并提到学生需通过田野调查理解音乐的文化生成过程,且该领域与非遗结合为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新方向。此外,她提到饶老师分享的客家、潮州、粤筝三大流派技艺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其中客家筝风格宏大质朴、潮州筝风格婉约秀丽等,这一表述印证了音乐在审美感知上的共通性。最后,她表示自身虽非音乐领域专业人士,但希望能通过“跨学科”的形式能与两位主讲人有更多的交流。
韩闻赫副教授以自身创作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传统艺术“活化传承”的实践路径。他提到,多年来从甘肃肃南、浙江、广东等地的地域文化中获取灵感,创作十余部音乐作品,并以“母鸡产蛋”为生动类比——创作者不应直接“复制传统”,而应像“走地鸡”吸收自然养分般,深入民间土壤感受原生态文化,再转化为新的艺术表达。
曹家齐教授表示学科交叉发展的常态是永恒的,他认为,科技的快速发展虽满足人类物欲,却也可能加剧危机,而人文与艺术正是制衡这种危机的关键力量,越是科技发达,越需要艺术滋养精神。他强调,在当下语境中,人文学科与艺术并非“边缘领域”,反而拥有广阔前景,尤其在广东地区,多元文化为跨学科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土壤。
下半场
1
一级演奏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市级传承人陈芳毅主任发言。陈老师系统介绍了广东音乐作为岭南文化三大瑰宝之一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与发展历程,并当初亲自示范分享了吹管类乐器在广东音乐中的运用。他指出广东音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在吸收中原古乐、江南小调、昆曲牌子的基础上,融合本地音乐元素,并创新性地引入小提琴、萨克斯等41种西洋乐器,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音乐"。

陈芳毅主任分享吹管类乐器在广东音乐中的运用
其发展历经明末清初的形成期(以何柳堂《赛龙夺锦》、严老烈《连环扣》等为代表)和20世纪20年代的成熟期(涌现吕文成《平湖秋月》《步步高》等经典)。演奏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吹打乐、硬弓组合和软弓五架头等。当代传承方面,通过专业院团建设、进校园活动、广东音乐相关各类赛事等多元方式,使这一传统乐种在保持经典魅力的同时,不断创新演进,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蒋晶教授发言。蒋教授系统分享了她从口述史视角对广东音乐研究的实践与思考。作为一名新入粤的研究者,她选择通过采集传承人口述史的方式介入广东音乐研究,两年间访谈了台山、沙湾两地近10位传承人,积累了约10万字原始口述资料。

蒋晶教授发言
她的研究聚焦于广东音乐两大发祥地:台山(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侨乡特色明显,音乐风格激昂奔放,代表曲目《娱乐升平》《旱天雷》)和沙湾(省级非遗,以何氏家族为代表,音乐风格闲适典雅,代表曲目《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通过对比研究,她发现两地不仅在音乐风格上存在差异,在传承生态上也形成鲜明对比:台山传承人团结协作,而沙湾则存在何姓与外姓传承人的资源竞争。她重点剖析了沙湾古镇的"声音空间"建构:从何氏宗祠留耕堂到沙湾宝墨音乐馆,再到民间乐社青萝乐坊,这些空间既是音乐展演的场所,更是身份认同建构的场域。她特别注意到传承人之间的张力——79岁的市级传承人何滋浦对资源分配的不满,与43岁的区级传承人张锦威通过新媒体积极传播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她提出三个理论思考:声音空间争夺实质是文化话语权的竞争;新媒体时代传承人通过媒介建构文化认同的主动性;口述史方法对活态传承研究的重要性。她展望未来可在区域国别学视角下拓展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特别关注侨乡网络与国际传播的关联性。
3
与谈环节




在与谈讨论环节,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思远分享了她在广东音乐与钢琴结合方面的实践与感悟,强调广东音乐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并提到自己在海外留学期间曾担任钢琴协奏曲《岭南暴雪》的首演者与被题献者,探讨了文化差异与集体记忆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陈柏安指出广东音乐教学中存在与民间脱节的问题,强调高校教学应深入民间调研,以弥补城市化教学与乡土气息之间的差距。他还提到民间乐团在师资与规范性上的不足,呼吁加强高校与民间音乐教育的衔接。
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市级传承人陈芳毅同时强调广东音乐的独特语性是其魅力的核心,建议从曲目整理、演奏家模仿和粤语学习三个方面提升对广东音乐的理解与表现。他还提到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认为应尝试不同形式以吸引年轻观众。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申怡分享了自己在广东民族乐团的工作经历,强调广东音乐与粤剧的包容性,认为外来乐器也能迅速融入本土音乐。她还提到粤剧乐手的多才多艺与即兴演奏能力,并分享了自己在粤剧伴奏中的独特体验。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杨悦探讨了岭南音乐旋律的多元性,特别提到潮汕地区的潮阳笛套音乐,强调传统音乐的功能性与仪式性。她还讨论了如何在当代创新中保留传统音乐的本源,并提出了对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与谈后,由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胡妍璐、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陈柏安、广东民族乐团青年扬琴演奏家关雅榕携中山大学民族室内乐团带来广东音乐《春郊试马》《柳浪闻莺》。

《春郊试马》是广东音乐名家陈德钜于1954年创作的名曲,乐曲旋律悦耳动听,采用中速节奏,强弱对比鲜明。其明快的音符营造出置身春郊、策马扬鞭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广东音乐富于南国色彩和亚热带情调的艺术特色。

《柳浪闻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广东音乐作曲家谭沛鋆创作,曲名取自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通过旋律勾勒江南园林的婉约景致与莺啼婉转的意境,成为广东音乐描绘自然风光的典范之作。
最后,中山大学人文部主任、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对本次工坊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音乐艺术是一门以“声音”为核心媒介的艺术形式,虽然不像“视觉”一般直观的感受世界,但却能通过音乐中的声音感受人类文化的历史记忆与传承发展。

陈少明教授总结
人文工坊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多学科对话”打破认知局限。本次人文工坊汇聚艺术人类学、音乐学、历史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作曲与技术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业界实践者,通过理论研讨结合广东音乐现场演奏的鲜活形式,深化了对岭南音乐历史文脉与人文价值的认知。这种“理论 + 实践”的融合模式,不仅为岭南音乐当代传承创新搭建了共生交流平台,为其突破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切实路径,更以岭南音乐为纽带,呼应了学科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为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