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园短片创作大赛颁奖暨研讨会成功举办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发布人:胡中龙 责任审核人:张哲 系统审核人:林小敏
image-20231227090056-2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视频链接)

      由中山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工程——中山大学校园短片创作大赛”颁奖暨研讨会于12月9日下午在艺术学院成功举办。研讨会由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张倩玉主持,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周子恒及来自不同学院的获奖学生代表参会,艺术学院电影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大赛相关策展工作。

 

 

                获奖代表合照

 

      研讨会上,原珠江电影制片厂资深电影导演郑华和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刘琛对获奖作品的主创人员进行了专业指导。刘琛肯定了本届大赛作品在创作风格、题材选择等方面整体呈现出的年轻感、轻快感、新鲜感。同时,她也指出部分作品存在图解影像、依赖旁白、配乐突兀等缺憾。她鼓励青年学子掌握渠道思维和主题意识,让影像不止于“好玩”,创作出积极与公共空间产生对话的优秀影像作品。郑华肯定了获奖作品在摄影技术、美感呈现、演员表演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鼓励创作者在现有条件下“穷尽所有努力去制作影片”。他指出,纪录片创作要注重声音的处理,在配乐使用上应当谨慎,在同期声收录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使用网络音效素材。他提出,在短视频时代,纪录片应提高叙事技巧,尝试将吸引人的片段放在影片前半段,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当今社会,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媒体的传播。数媒的发展的的确确推动了多行企业的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郑华导演发言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和师生就“竖屏时代:电影创作的机遇与挑战”各抒己见。本次大赛设置了“创意超短片地平线”单元,收集少于5分钟的视频短片,可以选择手机拍摄。郑华提到竖屏短片的特征如大量的人物特写和横摇镜头,这是由于拍摄工具的限制,限制也会带来自由,许多艺术创造来源于偶然和对困难的克服。另外,不管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都要有讲故事的意识。周子恒也提到学生创作者应当思考如何将个人化、情绪化的影像,最终转化为能够回应当下社会的内容,避免自说自话,尝试用具体的视听语言让观众共情,找到宏大叙事与大众情感的平衡点。张倩玉认为,短片是电影的一种形式,而短视频的艺术性还在演变,未被定义。或许不需要严格区别电影艺术与短视频,例如散文电影与短视频有共通之处,这个时代的典型艺术形式是短视频,未必不会产生伟大的作品。刘琛补充说明了短视频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技术赋权,每个人的表达都可以被看到,是一种展示而不再是建构性的艺术,令文化更加多元。自发的表达体现出“长尾”效应,但在创作时仍要想清楚观众是谁;以及要建立自己的影像知识体系,实现持续创作。与会人员就短视频、竖屏短剧、配乐与音效等问题展开具体讨论,获奖学生积极提问,郑华、刘琛就学生的困惑进行细致的解答。部分大赛获奖作品的展映于同日晚间在艺术学院举办。

 

 

获奖短片展映

 

      校园短片创作大赛以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影像传播为目标,参赛作品创作态度严肃,具备一定思想性和趣味性。大赛得到学校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艺术学院领导全程指导。大赛收到有效参赛短片视频共37部,经过6位专业评委的初评和终评,评选出《光环游泳队》等纪录片、剧情片、超短片获奖作品共17部。研讨会现场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和奖品,奖金发放也已完成,以激励获奖者开启自己的下一部短片或长片计划。

 

 

 

      本次大赛的全部参赛作品为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独立拍摄制作完成,参赛者来自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包括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医学院、法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等。未获奖作品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短片艺术的独特理解。希望创作者都能够再接再厉,用影像讲好校园内外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