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首演!中大原创校园歌剧《奋斗的岁月》来了
还记得《中山情》
“振兴中华”的呐喊?
还记得《笃行》中
师生投笔从戎的凛然?
从2016 年起
中山大学着力打造 “红色三部曲”
回溯中大学人百年奋斗报国历程
5月14日晚7时30分
“红色三部曲”之第三部
原创校园歌剧《奋斗的岁月》
将在梁銶琚堂隆重上演!

剧情简介
“百年肇始,中山芳泽。民族大义,薪火传承。学以报国,赤子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蒲蛰龙、陈心陶、高兆兰教授等中大学人坚守科技报国的信念,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忘我奉献、矢志不渝。
本剧根据三位科学家真实的历史事迹刻画时代群像,展现中大师生强烈的爱国热忱和质朴崇高的襟怀。全剧音乐语言以光为核心意象,追寻那束科学之光、信仰之光、希望之光,回望中山大学磅礴奋进的百年历程。
主要人物简介
/ 蒲蛰龙 /
(1912-1997)
昆虫学家,我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蒲蛰龙在我国率先应用和推广“以虫治虫”,他坚持把科学实验搬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为了甘蔗增产增收,他潜心钻研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技术,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同,被誉为“中国独创”。面对荔枝虫害,他成功开展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的研究。70年代,他扎根在广东四会地区,倡导开展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的系统研究,试验面积由最初的40多亩增至六万亩。

/ 陈心陶/
(1904-1977)
我国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20 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在我国南方地区肆虐。毛泽东主席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陈心陶临危受命,深入三水重点疫区,冒着生命危险下水采集钉螺样本。他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创造性提出了兴修水利、围垦开荒,消灭血吸虫病的对策。广东省也成为我国第一批消灭血吸虫病并能巩固下来的省份。毛泽东主席曾三次接见他,亲切勉励他为人民作巨大贡献。

/ 高兆兰/
(1914-1999)
我国光学、光谱学的开拓者之一。抗战胜利后,高兆兰和丈夫冯秉铨教授放弃美国优渥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国。20世纪60—70年代,她创建红外光谱学实验室,组织并指导研制各种气体激光器及可调谐染料激光器,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杨振宁教授访问中山大学,对高兆兰主导的自主研究成果感到由衷赞叹。高兆兰一生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她严谨执着,淡泊坚韧,学生们仰望她高山风范,说她是永远的回忆,永远的动力。






乐团群像集锦

合唱团群像集锦
《奋斗的岁月》依托丰厚的校史资源,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悉心指导全剧主旨精神、时代意义、人物塑造。
著名导演胡宗琪担任艺术顾问,对戏剧,音乐,舞台美学进行全方位指导。共有来自艺术学院、物理学院、中山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20余个院系的同学参演,共同唱响中大人的激扬奋进之歌。
主创风采

作曲-韩闻赫博士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编剧-李满
广东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编剧-彭建楠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指挥-孟幻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 参演院系 ·
艺术学院 岭南学院 数学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国际金融学院 国际翻译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商学院 历史系 哲学系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物理学院 计算机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医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集成电路学院
· 参演艺术团 ·
中山大学合唱团 交响乐团 主持礼仪队
话剧社 原创音乐社
来源: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