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停学|艺术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

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

8月9日,艺术学院召开线上会议,学习并讨论习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重要回信精神,学院团总支全体师生参与了学习与讨论,会议反响热烈,师生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发扬艺术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特优势,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学习心得
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守正创新”,我们要恪守正道,也要敢于探索新的思想和发展方向。一个人想要发展、一个国家想要强盛、一个时代想要进步,不论在什么时期,这种突破和发展的过程都是艰难的。所以,今天我们在青年中大力强调创新、奋斗、强国的精神。就是希望同学们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历史征程,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做到融入时代、把握时代、顺应时代、服务时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艺术学院团总支书记 庄艺敏
总书记的回信立意高远、高瞻远瞩,为包括《文史哲》在内的所有哲学社会科学杂志如何办刊指明了方向:即学术期刊必须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通过学术刊物的办刊,进一步守正和引领中华文明、进一步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进一步构建彰显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艺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 孔庆夫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份子,我能强烈地感觉到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积极地做出自己的贡献。来到中山大学任教之后,我从学院各位优秀老师身上看到了爱党爱国、爱事业、爱学生的优秀品质,我的目标也变得明确起来。这次学习习总书记讲话,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那就是结合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学科特色,为学院、学校、国家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在全国大力复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文化艺术领域做出更大的成绩。
——艺术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 张海庆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以及我正在学习的中国电影史来看,总书记的这封回信提到了我们很多电影学人在现在以及未来可能做到的事情。熟悉电影史的同学都知道,早期中国电影很大程度都受到西方的影响,甚至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八十年代,我们也不难看出西方电影的巨大影响。但是在最近这十几年,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在努力打造中国电影学派,让中国电影能够承载更多的中国文化,并走向世界。作为电影行业的一份子,我也希望能在这一沃土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艺术学院2020级硕士生 王涛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提到,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个夏天,我们的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挥洒汗水,超越自我的身影让我感动不已。有人圆梦,有人遗憾,但从没有人退缩,在这个充满梦想与荣耀的战场上,他们拼尽全力,凝聚成最明亮的中国红。他们不忘初心、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也将不忘初心,努力拼搏,发扬“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校风,立志成为德才兼备且具有家国情怀、领袖气质的新青年,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 林绮雯
总书记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国人的底气来源于祖国的强大。面对良好的国内发展局势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中国人的底气与骨气不断增强,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多年前,外国记者提问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为什么中国人把一场排球的输赢看得那么重。她说,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强大,等我们内心强大了,输赢就不重要了。在本届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人不需要再去用一面面金牌来证明我们的强大,因为我们已经足够强大,并将更加强大。
——艺术学院2020级硕士生 柳醒龙
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中国之今日,是中国之历史的沿承。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是偶然,而是由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决定。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风云变幻,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扬民族文化精神,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艺术学院2021级硕士生 瞿婷
伟大事业离不开伟大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长征精神、抗洪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榜样典型为引领,经常对表对标、查改不足,不断锤炼品格、坚定信念、积蓄力量。
——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 刘芊悦
清华大礼堂悬挂着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意在提醒人们不断更新人文知识、增进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
——艺术学院2020级硕士生 郁江昕
撰稿:柳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