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艺术学院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为积极响应贯彻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中山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大学生〔2020〕23号)的指示,艺术学院颁布《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启动新学期劳动教育工作,并于3月21日组织本科生开展孙中山先生铜像清扫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活动
为贯彻落实好本次劳动教育活动,活动开始前,学院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张海庆老师围绕学院新制定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对“三个一”日常劳动活动向同学们进行了讲解,内容包括活动安排及学分认定等,并对清扫活动进行了细致安排,叮嘱清扫工作注意事项。劳动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通过清扫活动,培养劳动能力,学会尊重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院将坚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营造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计划,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积极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及《中山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大学生〔2020〕23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育为主要途径,促进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学校要求及学院实际,注重以人为本,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及他人的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时间
2020学年春季学期
(二)课程设计要求
以完成劳动教育,获得必修学分为抓手,客观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及实践累计第二课堂学时,在每个学期末按照学院的学时学分对应关系,统一认定劳动教育课程学分。
(三)课程安排
为深刻学习和领会劳动精神内涵,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课程氛围,将本次教育课程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两大类,劳动课程设置为1学分,共计36学时,由辅导员及班主任综合考察评价打分,并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奖助学金评选等评优评先工作。
1.理论课
主要以同学们分享劳动经验,展示劳动成果,共享心得体会为主,将选择优秀的文章发表在艺术学院公众号,强化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
2.实践课
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的创新形式,通过创新劳动实践与专业实践结合形式,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实践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及对专业的敬畏感。此次方案将劳动实践课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1)“三个一”日常劳动活动
学生根据课程具体安排,做到一周一次清点乐器,一个月打扫一次琴房或练歌房,一学期集中安排打扫一次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一楼多功能厅或二楼音乐厅,课程考核由辅导员及班主任综合评定。
(2)志愿服务
参与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公益活动,如探访老人院老人、三下乡、关爱盲障儿童、学院美化装饰等志愿服务,学生可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志愿服务。课程考核结合公益时及志愿心得进行评定。
(3)技能培训
由学院新媒体部提供技能培训课程,向学生提供PPT制作、演讲技巧、活动策划、推送排版编辑等技能分享与培训。课程考核结合课程作业完成度进行评定。
(4)文明宿舍评比
学院将不定期进行优秀文明宿舍评比,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及学生会主席一同评判打分,根据综合评分评定“文明宿舍”及“进步宿舍”,结果公示后,向“文明宿舍”与“进步宿舍”颁发奖项及奖状奖励等。评为“文明宿舍”及“进步宿舍”的宿舍成员均可得相应分数。
评选标准:环境卫生,用电安全,书桌整洁等。
评选名额:“文明宿室”两个(男、女各一个)
“进步宿室”一个(男女不限)
三、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宣传
学院将通过官网、官微各类宣传平台,在全院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